首页 栏目首页 > 保险 > 正文

上海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逐步建立实施机制和政策框架

今年6月25日是第33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如何创新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探索一条大都市的乡村振兴之路?

6月25日,上海市规划和资源局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介绍,乡村是上海的城市核心功能重要承载地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具有重大作用和独特价值。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生态空间数量质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等问题显现。


(资料图)

近年来,上海持续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推进耕地增量提质,新增耕地45平方公里、林地35平方公里,持续探索在土地等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实现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新增耕地45平方公里、林地35平方公里

上海市规划和资源局表示,上海土地整治工作起步较早,2010年以来积极推进市级土地整治项目、郊野公园和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等各类土地整治工程,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乡村发展擦亮底色、注入活力,也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奠定实践基础。

这些年,上海已实施17个市级土地整治项目,不仅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和质量、改善乡村风貌和生态环境,更尝试跨界融合,探索艺术、体育、自然教育等一系列“土地整治+”创新实践。

以土地整治为路径,上海建设了10个郊野公园,聚焦全市生态功能重要节点打造46平方公里的生态野趣开敞空间,接待游客超2800万人次,成为提高居民幸福感、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保障。

在国土空间规划指引下,上海以郊野单元规划为平台,全面推动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同时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思路,制定“以减定增,以增促减”的用地计划联动机制,积极寻求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路径。

目前,上海已完成规划开发边界外低效建设用地拆除复垦总规模累计101平方公里,其中,新增耕地45平方公里,新增林地35平方公里。充分保障了城乡发展需求,约48%用于市政民生项目,约29%用于六类经营性项目,约23%用于产业项目。

比如,金山区廊下镇是上海土地整治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2013年廊下镇中部区域启动一期市级土地整治项目,2015年,廊下郊野公园在全市率先开园,同年西部区域启动二期市级土地整治项目。经过近十年整治,廊下镇共完成低效建设用地减量50公顷,新增耕地面积约80公顷,实现1000余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有效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融合。

上海金山区廊下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分布图   本文图片均为上海市规划和资源局供图

打造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上海样板”

2018年开始,上海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模式机制,以松江区泖港镇和金山区廊下镇为试点,打造符合上海实际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上海样板”。

上海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单纯以新增耕地为目的的土地整理复垦项目,而是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核心,创新制度供给和机制保障,搭建各方力量有序参与和各类资源有效整合的乡村建设和发展平台。

上海金山区廊下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以松江区泖港镇为例,作为典型的上海远郊乡镇,泖港镇坐拥万亩泖田风情和十里涵养林带,但与此同时,现状耕地破碎化明显,农民改善居住条件呼声很高,乡村产业能级较低。

上海市规划和资源局表示,上述试点启动后,市、区、镇协同配合,紧扣规划实施和区域发展目标,编制完善郊野单元村庄规划,通过搭建规划行动平台,协调各类空间要素,做到“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

上海松江区泖港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案布局图

目前,泖港镇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批复同意,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各类单体项目实施工作。根据实施方案,泖港镇实施周期内整合了田、水、路、林、村、产等各类单体项目17个,集聚各类财政资金、社会资本超过30亿元。

上海松江区泖港镇

预计到2025年,泖港镇净增耕地面积超过5%,5亩以下零碎耕地斑块数量和面积均大幅度减少,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更加集中连片。同时,实现黄桥村、腰泾村和曹家浜村农民全部集中居住,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新社区。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泖港镇和廊下镇两个试点探索,2022年,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意见》,逐步建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机制和政策框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式,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基本建成具有江南田园风貌特征和超大城市特点的乡村国土空间新格局。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